西安未央区: 奋力谱写中心城区建设新篇章
发布时间:2019-11-04 发布者:文案编辑 来源:原创/投稿/转载

  因区域内遗存汉代未央宫,未央区有了这一诗情画意的名字,意为“繁荣兴盛,不尽不衰”。从1954年建区至今,未央区一路高歌奋进,连续11年荣膺“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”,入选“全国百强区”,谱写了一曲嘹亮的奋斗进行曲。

  秦、西汉、新莽、东汉、西晋、前赵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先后12个王朝在此建都。

  秦阿房宫、汉未央宫、唐大明宫、汉长安城等“三宫一城”驰名中外,汉未央宫、唐大明宫是世界文化遗产。

  历史上的未央,底蕴深厚。曾经,汉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、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,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。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,张骞先后两次从这里出发,凿通“丝绸之路”,打开了中外通商和大范围国际交往的大门,使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,在中国对外交流史上留下光辉一页。

  建区时,未央境内除草滩、三桥两个历史古镇外,其余皆是农田、村庄和荒滩,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区,经济社会发展缓慢。到60年代后期,红旗机械厂、五二四厂等大中型企业陆续进驻,逐步形成了徐家湾、辛家庙等自然街区。

  上世纪80年代后,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工业化、城镇化得到发展,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。到2006年,全区非农业人口首次超过农业人口,达22.2万人,占总人口的50.92%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。

  2007年以来,随着西安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和市行政中心北迁,未央被定位为新行政中心区,城市形态、发展方式和群众生活水平向城市化快速转变。一系列大手笔新规划,彻底改变了未央的城市面貌,未央,开启了跨越发展的速度模式。

  大力实施“百村城改”,完成101个行政村整村拆迁,腾出建设用地3万余亩,保障了行政中心、西安北站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、未央宫申遗项目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建成,城市空间延伸到渭河沿岸。

  高标准完善城市功能,累计新建道路45条,超过建区前30年总和;地铁二号线建成运营,西铜、绕城、机场高速穿境而过,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。西安高级中学、西安中医医院、第三医院等入驻,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。2017年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大关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200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500亿元台阶。

  2018年来,未央区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紧扣“追赶超越”定位,践行“五个扎实”要求,聚焦做强大产业、促进大回迁、抓好大治理,优化大环境、维护大稳定、夯实大党建,全力补短板、破难题、促发展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
 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。未央区坚定不移转型升级,从落后贫瘠到高速发展,经济工作重心从“稳粮优农”到“重工兴商”再到“强三优二”,完成了转型“三级跳”,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。截至2018年年末,全区城镇化率达97.2%。2018年GDP突破900亿元,达到964.83亿元,比1978年增长了1786倍;占全市GDP的份额由1978年的2.1%上升到11.6%,连续11年荣膺“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”,入选“2018中国百强区”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亿元大关,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75倍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.41亿元,比1978年增长884倍。

  非公经济从无到有,近五年翻了两番,占GDP比重达55.1%。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487.42亿元。近年来,未央区聚焦做强“大产业”,全力打造硬科技、现代服务业、文创旅游业“三个增长极”,引进世界、国内500强企业项目7个,新增市场主体3.9万户,追赶超越活力迸发。西安新材料创新中心建成运营,四海唐人街等特色街区活力充沛,阿里巴巴等国内外500强企业强势入驻,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900亿元。

  民生福祉全面提升。2018年,为大遗址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9村、1.5万名群众乔迁新居。近三年累计教育支出23.7亿元、年均增长23%,新改扩建学校项目23个、增加学位9030个,创成全省首家“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”。组建“医联体”5个,新增医疗机构586家、床位总数达6795张。2018年,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.1万元,比1980年增长近200倍。13个村、2万群众顺利回迁,累计90个村、15.6万群众喜迁新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