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單向度破解家校失衡難題
发布时间:2022-04-24 发布者:文案编辑 来源:原创/投稿/转载

  對入學兒童而言,家校關系是一種自然産生聯結的社會性紐帶關系。學校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教育機構,家庭則樸素地期待自家的孩子成人成才。基于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一致目標,家校雙方需建立良好關系,爲兒童成長而共同努力。

  然而,時下的家校之間常有各種不和諧的現象出現,難以實現“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”“互幫互助、互惠互利”的理想狀態。這種家校關系的失衡,就如孩童常常玩耍的跷跷板一樣,總是呈現出一頭高、一頭低的狀態。

  家校之間的失衡,首先表現爲學校對家庭的“指導”多、讓家長“參與”少。一般來說,家校之間的活動若以學校爲主體,學校幫助家長提升育兒知識和能力,即我們耳熟能詳的“家庭教育指導”或“家長教育”;若活動的主體是家長,即家長參與學校教育。

  如果讓學校在“家長教育”和“家長參與”中做選擇,學校的天平往往傾向于開展“家長教育”,其中的邏輯是專業主義。學校站在專業角度看待家長,認爲家長對學校教育缺乏參與的知識和能力,不願讓“既不懂又不會”的非專業家長走進學校“找麻煩”;同時,學校也認爲一些家長養育孩子的觀念跟不上時代,急需外部的教育指導和支持,所以會通過家長學校等途徑向家長傳授教育理念和方法。這一多一少的跷跷板行爲,其實忽視了對家長主體的尊重,用所謂的專業主義設置了家長參與的門檻。

  家校之間的失衡,其次表現爲學校向家長開放時,“索取”多而“滋養”少。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,新媒體開始全面介入日常生活,學校也面臨不得不對公衆全面開放的時代。學校的開放,有助于家長走進學校,在看看、聽聽、講講中去理解學校教育教學工作,也有助于家長發揮自身特長,支持和協助學校共同完成一些工作,比如很多學校發展家長做義工、讓有特長的家長來校給學生開設拓展性課程講座等。

  但任何形式的家長參與都不能簡單化爲學校單向的“索取”或家長單向的“奉獻”,不能形成家校協同共育等同于“家長能夠爲學校做些什麽”“學校如何更好地利用家長資源”的思維定式,以至于家長抱怨學校動不動就請家長志願服務幫忙搞活動,令他們敢怒而不敢言。畢竟,學校向家長開放,吸引家長走進來的目的在于助力兒童成長,家長自身的成長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內容,千萬不能被遺忘掉。

  家校之間的失衡,再其次表現爲自上而下的信息“傳達”多而“溝通”少。傳達是自上而下的信息轉告,溝通則需要信息的雙向交流和反饋,最核心的要素體現是互動。家校之間更需要就學生的成長情況及時有效地溝通,溝通的過程是家校之間意義傳遞的過程,而不單單是一方主體發起的信息告知。目前很多學校習慣于單向溝通,家長主動發起的溝通較少,家校之間的溝通渠道也相對較少。

  家校之間的失衡,一定程度上源自以學校和教師爲主導的家校合作模式,教師往往容易陷入以校爲本的窠臼,家長以被動參與的角色居多,造成關系的單向度頑疾。打破單向度,共建家校平衡關系,滿足人民群衆對高水平公共服務的需求,需要學校跨前一步的主動作爲,這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
  打破單向度,學校要改變以校爲本的工作便利性思維,以家長爲本,讓家長成爲家校合作內容和形式的引領者與創造者。加強家委會建設,吸納家長代表參與學校重大決策過程。讓家長當家做主,真正參與家長學校的課程內容和實施形式。學校要打開校門,實現全方位的開放。要創設條件讓家長走進學校,在校內爲家長設置各類活動區域,以開放的空間爲家長提供服務,讓家長多角度“看見”學校、理解學校,爲家校間平等、民主互動打下良好基礎。

  打破單向度,學校要轉變家庭教育指導的思維定式,堅持辦好家長學校的同時,將家庭教育指導融于各種家長參與活動中。學校要將“指導”和“參與”融爲一體,而不是人爲割裂每一項活動的單獨價值。在制度設計上,要將家長教育與家長參與做內容上的滲透、形式上的銜接,讓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指導,讓家長在家庭教育指導中增強參與意識。

  打破單向度,學校要健全家校溝通機制,提升教師家校互動能力,建立家長直接反饋平台,減少溝通環節,讓校長“可見”“可達”。家校關系的平衡還在于家校之間有對話、有協商。學校不僅要加強自上而下的政策宣講能力,更要用有效的平台和制度來保障家長與學校自下而上的暢通對話。